English

理解美国西部开发模式的一把钥匙

2000-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聂义峰 我有话说

先进国家发展的经验对后进国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险,最好了解其历史。正值我国开发大西部战略决策提出之时,欣闻北京大学何顺果教授力作《美国边疆史——西部开发模式研究》再版,这为我们了解美国西部开发过程,借鉴美国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途径。该书曾于199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第一版,这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作者在原来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增加几个附录。全书约31万言,一方面是作者二十余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另一方面是对美国边疆开发经验的一次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国历史短暂,看起来研究美国似乎不难,实则不然。就西部来说,从西进运动兴起至今不过二百年,开发时期不过百年时间,但其间变化之大令人瞠目。从莽莽草原、戈壁沙漠到今天城市林立、工业发达,几是转眼完成,而考察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丰富繁杂,在世界列国中恐无出其右者。西部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史家的观注,就美国而言,从1893年特纳创立边疆学派始,到今天边疆史学流派纷呈,其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

早在1893年,特纳在其著名的“边疆假说”中,就提出了“美国的发展”这一主题,但他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终未能找到回答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国内学者过去也基本上是把“西进运动”看成是美国“领土扩张”运动。而何教授则从“西进运动”入手,把它放在美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放到西部和东部、南部三大区域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从而找到了一种诠释这一主题的有效方法。为此,他不得不对“西进运动”这一概念重新界定,指出“西进运动”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群众性移民,不断的领土扩张,大规模经济开发,这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把它归纳为“领土扩张”。从而把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政治层面深入到经济关系的本质。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四大篇。四篇概括了西部开发的四个层面:即西进运动的历史考察,提出西进运动的三个层面;群众性移民运动、领土扩张运动和经济开发运动;西部迅速开发及其原因,全面提出和论证了“西部开发模式”,即在处女地上进行工业化的模式;美国区域关系中的西部,进一步论证美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互补与矛盾冲突,概括了内战前后美国区域关系的特点;美国最美国化的部分,考察了美国西部的边疆社会,包括西部拓荒农场主的两种转型;西部开发与工业化和东西部的互动作用;西部拓殖与城市化道路等。全书通过层层剖析,水道渠成地论证了导论开篇提出的全书目的,“阐释美国西部开发模式的证明的一条原理,即农民愈自由,受农奴制残余压迫愈少,他们的土地整个说来就愈有保障,而农民的分化也就愈厉害,农场主阶级的形成愈迅速,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也就愈快”。

全书贯串着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故独到见解不断涌现。如关于西进运动的动力,国内学者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小农是“西进”的主要推动者;一种认为奴隶主是“西进”的主要拥护者。作者经悉心研究后提出西进运动直接动力有三种,而不是两种或一种势力,它们是土地投机家、普通穷苦人和奴隶主;关于“自主土地”问题,作者剖析了特纳使用“自由土地”这一概念时的意思,证明它的谬误,并提出从科学意义上讲,土地的真正‘自由’在于,在土地关系上它彻底摆脱了封建制残余的束缚,从而可作为商品自由地在市场上被交换、转让和出售,即在于它的商品化。而土地商品化,必须以承认土地的所有权为前提;关于西部城市化问题,国内有人认为“西部开发伊始,便以城市为依托;城市化作为西部开发的主导性因素,带动着整个西部的大规模开发”。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他人的新见解,西部城市化遵循了不同的模式,即中西部的“农业——采矿——工业”;远西部的“采矿——农业——工业”;大平原的“畜牧——农业——工业”模式。西部城市的兴起超越了西部以农业为主的大规模开发,因而西部城镇一经兴起就反过来成为西部开发的动力,其作用往往超过了它们本身的规模和功能。

此次再版,作者增加了几篇附录,其中包括作者为《人民日报》国际周刊“国外开发问题”专版写的主旨文章,以及和《中国改革报》记者的谈话。作者在文章和谈话中对古今中外的开发问题进行了认真比较,指出边疆和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它本质上是现代工业经济内在发展的需要,美苏对边疆卓有成效的开发是其增强综合国力问鼎大国宝座的重要因素,开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确立现代开发观念,美国西部开发堪称这方面的典型。这些观点,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对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都不无参考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